江南的稻田里,新插的秧苗泛着嫩绿色,像铺了一层绿毯。
诸葛亮站在田埂上,手里拿着丈量土地的标尺,看着农夫们弯腰插秧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。旁边的县令递来水壶:“诸葛大人,歇会儿吧。这一片五千亩水田,都按您的‘均田制’分下去了,百姓们,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公道的官府。”
“公道?”诸葛亮喝了口水,笑道,“只是把本就该属于他们的,还给他们而已。”
新朝推行的“均田制”,将无主荒地和抄没的贪官田产,按人口分给流民和少地的农户,官府还提供稻种、农具,甚至派农师指导耕种。江南本就富庶,只是被苛政和贪腐折腾得民不聊生,如今政策一松,立刻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“您看那边。”县令指着远处的水渠,“那是按您的图纸修的,引太湖的水灌溉,再也不怕旱涝了。百姓们,这条渠该疆兴华渠’。”
诸葛亮极目远眺,只见那水渠宛如一条银光闪闪的绸带,在翠绿的稻田间曲折盘旋,一直延伸到遥远的际。而在这水渠的尽头处,一架巨大的水车正在欢快地转动着,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“吱呀”声。随着水车的运转,清澈甘甜的泉水源源不断地被提引上来,然后顺着沟渠缓缓流淌进了一垄又一垄肥沃的田地之郑
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景象,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。想当初,自己于今年初春时节初至江南之时,所见到的尽是一片荒凉破败之景:昔日繁华热闹、人来人往的城镇变得冷冷清清;原本肥沃丰饶、长满庄稼的土地也都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野;许多老百姓因为无法忍受饥饿和战乱之苦,纷纷逃离家乡,四处流浪……然而仅仅过了短短数月时间,一切竟然发生了如此翻覆地的变化!
“名字不重要。”诸葛亮道,“重要的是能让百姓有饭吃。”
他转身往回走,沿途的农夫们纷纷起身行礼,眼里的感激藏不住。一个老农捧着刚摘下的黄瓜,非要塞给他:“大人,尝尝!这是用新渠的水浇的,甜着呢!”
诸葛亮接过黄瓜,咬了一口,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。他忽然想起赵宸登基时的誓言——“唯以护国安民为己任”,此刻这口黄瓜的滋味,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与此同时,北方的粮仓也渐渐充盈起来。赵云率领禁军,配合地方官修缮黄河堤坝,用的是“以工代赈”的法子——百姓参与修坝,每日可得三升米,既能填饱肚子,又能加固堤坝,一举两得。
“赵将军,这坝修得比往年结实多了!”一个参与修坝的老汉笑道,“往年官府只知道催工,哪管咱们死活?今年不仅管饭,还按发米,俺家子都,要跟着您去当兵!”
赵云哈哈大笑:“好啊!等秋收后,军营大门为他敞开!”
消息传到汴京,赵宸正在翻看各地送来的奏报。江南的稻苗长势、北方的粮仓储量、水利工程的进度……每一页都透着生机。
“诸葛亮果然没让人失望。”赵宸对身边的贾诩道,“半年时间,竟有如此成效。”
“不是他一人之功。”贾诩道,“是新政顺应民心。百姓要的不多,不过是一亩田,一口饭,一个安稳的家。陛下给了他们,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去种好田,守好家。”
赵宸点头,拿起一份边关的奏报——关羽在雁门关击退了金兵的股试探,正请求增派粮草。他提笔批复:“准,从江南新粮中调拨十万石,即刻启程。”
窗外的阳光正好,照在奏报上,那些关于“稻苗”“粮仓”的字眼,仿佛都闪着金光。赵宸知道,新政就像春雨,润物无声,却能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,重新焕发生机。
而这生机,才是新朝最坚实的根基。
喜欢靖康逆旅:系统携我定乾坤请大家收藏:(m.rtyq.com)靖康逆旅:系统携我定乾坤如糖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。